科特派李新岗:把硬科技种进枣园,让冬枣夏季也飘香
2022-04-28 00:25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7075 小 中
李柯新港:将硬科技植入枣园,让冬枣飘香夏日。
李新刚团队在黄河滩区成功种植冬枣,并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如今,陕西省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6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大荔县也成为了“中国冬枣第一县”。
陕西大理冬枣皮薄、肉脆、香味甜,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营养价值被认为是所有水果中最高的。如今,陕西省大荔县冬枣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中国果业品牌价值48.68亿元,全县有11个亿元村。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离不开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西北AF大学红枣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刚教授。
手把手教,让枣农都成为“专家”
在大荔县,降雨是造成冬枣成熟期裂果损失的最大因素。果农为了避免损失,在雨季到来之前采摘上市冬枣,但这样的冬枣不好吃,消费者“不买单”,大理冬枣的销售就成了难题。
长期从事红枣产业技术研究的李新刚在大荔县调研时看到了这一情况。他急了,马上开始解决问题。但当时的果农不相信,一次培训,几个大学老师就能扭转大理冬枣的发展。
2006年,李新刚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大棚冬枣栽培技术。示范场年产值2万多元,不仅提高了冬枣的品质,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2010年,大荔县种植冬枣1万多亩,每亩产值约2万元。该技术获得2011年陕西省科技一等奖。
“现在,大理种植冬枣的果农只要听说我们专家组要去,都很高兴!”李新刚宽慰地说。如今,枣农不再盲目种植冬枣。每个农民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再加上科技特派员和专家的手把手指导,技术加持,大理的枣农都成了“专家”。
果农对自己的年收入充满信心。朝邑镇平罗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高兴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从有了特约科技记者李新刚的指导,我们不担心水果的质量,也不担心销量。每年刚开园的时候,商家都在等着签单,好东西都是不卖的。”
科技创新让大理成为“冬枣第一县”
种植技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2013年,通过研究,李新刚再次突破了大棚冬枣栽培技术,同时根据不同地形和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升级,形成了大棚、棉被棚、双膜棚、普通冷棚等四种大棚结构及其配套技术。冬枣的成熟供应期也由过去的40天延长到5个月。
在温室冬枣试验的最初几年,李新刚和他的团队用汗水和技术感动了果农。一个1.5亩的标准大棚要9万元,投资大,效益好,但风险也大。为了突破温室栽培技术,冬天的一二月份,外面天寒地冻,温室里30多摄氏度。他们拿着实验仪器测量记录,终于在2013年成功突破了自然降温打破休眠的温室栽培技术。董鹏枣也成为大理最早成熟的冬枣。这种冬枣价格高,销路好,每亩产值5万多元。消除了大棚冬枣栽培的风险,推广了该项技术。
依托丰富悠久的大理枣文化和耐盐碱特性,李新刚团队在黄河滩区成功种植冬枣,并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如今,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6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大荔县也成为了“中国冬枣第一县”。
两年来,大荔县已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和合作社300多家,销售网点1000多个,遍布全国,在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设有直销窗口,出口俄罗斯、加拿大、欧美等10多个海外市场。尽管2020年和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理冬枣销售持续火爆,年均电商交易额近30亿元。
提到李新刚团队对大理冬枣产业的贡献,大荔县县委书记建新感慨万千:“大理冬枣是‘硬科技’的枣。李新刚带领团队成员对冬枣大棚的大棚改良、光温控制、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方面赋予了更多科技元素。冬枣大棚的大棚从最初的避雨棚发展到现在的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大棚,形成了大屯独特的冬枣栽培模式。”
规划硬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李新刚看来,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不仅可以教给当地的农业推广人员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给政府提出产业发展的建议。
“冬枣产业不能无序发展,来回折腾。发展冬枣种植必须有战略眼光,有规划目标,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李新刚在中国大理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这样说。多年来,与大理州政府共同参与制定《冬枣标准》等国家和地方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分析,基本实现了冬枣种植的智能化监控、规范化种植管理和产品溯源。
得益于这些标准化的制度和硬技术支撑,大理的冬枣不再只在冬天出现,每年5-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的保质期和销售淡季保证了大理冬枣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每个出口迪拜的优质大理冬枣售价达到6元,每斤可以卖到20美元。
礼县安仁镇富坡村冬枣示范园,日光温室每亩收益8万元。5-10月收获季节,走进棚子,放眼望去,硕果累累,树枝弯曲。但奇怪的是,棚里的红枣很少。果农解释说:“我们一般早上6-8点采摘完,10点完成交易分拣,然后装车,下午运到全国市场。第二天,我们可以到达消费者手中,新鲜上市,以确保冬枣的质量。棚里自然就少了成熟的红冬枣。"
澧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安学说:“站在小坡上向东望去,万亩冬枣大棚铺天盖地,一车车冬枣从这里发往全国。然而,没有人知道,被誉为‘冬枣第一村’、‘冬枣亿元村’的小坡村,20年前还是一片荒芜。运河腐烂了,斜坡破碎了,道路不平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就被没收了,钱都花在打零工上了。当时的顺口溜是真实的,也是苦涩的。由于科技特派员李新刚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对果农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枣现在是大理枣农的“喜果”。过去,村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空巢老人。近年来,农民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30-50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成了专业技术工人。除了管理自己的枣园,他们还将技术输出到其他花园,每年多赚几万元。
“作为一名科技通讯员和红枣专家,我将继续贡献‘科技力量’,发挥科技通讯员的作用,努力成为人民信赖的专家。”李新刚的眼神坚定而充满自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