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活近六千万的草料二维码小程序,为什么不接广告
2025-09-15 16:43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6220 会员投稿 小 中
在广告行业混久了,会养成一种职业病:看到一个应用的数据,第一反应不是它好不好用,而是这流量值多少钱。
用户量多大?使用频次够不够高?页面哪里适合插广告位?转化路径是否明确?
这些问题,在我第一次接触草料二维码这个小程序时,就调研过一轮。
我发现了它的数据非常漂亮:根据QuestMobile《2025 年半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实力价值榜》,草料二维码小程序月活用户已达 5860 万,在微信小程序中排在第34位,甚至比肯德基、腾讯理财通这些知名的小程序排名还要高,仅次于拼多多。
按这个体量,随便挂几个开屏或是插屏广告,每个月都能轻松变现上百万。
但我联系草料二维码团队沟通合作时,他们的答复却非常干脆:我们不接广告。
老实说,我愣住了。在这个“但凡有点流量就想办法变现”的时代,一个月活近六千万的产品,居然说不接广告?

广告不是工具型产品的常规操作吗
一开始,我以为草料二维码只是个简单的二维码生成器,典型的工具型产品:生码、扫码,用完即走。
像这种用户量大、使用频次高,但用户黏性不强的工具类产品,常规变现逻辑无非两条路:用户付费或广告补贴。尤其是广告,一直是工具类产品变现的主流手段。像腾讯文档、接龙助手、群报数,甚至其他二维码生成器,早就接入了广告。
但草料二维码偏偏不这么做。不仅没接广告,也没有融资,功能却在持续迭代,用户量也在不断增长。
这就让我好奇了:一个“二维码工具”,凭什么不靠广告,也能活得这么好?
直到我在他们官网首页看到了那句定位语——“不仅是工具,更是无代码平台”。
这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对草料二维码的认知。

原来,它不是二维码工具,而是无代码平台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最初都把草料当作“二维码生成器”看待。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二维码只是入口,实际上是一个轻量化的无代码平台。
它真正的价值,是帮助用户以极低的门槛,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
它的功能体系比我想象的要完整得多:内容展示、表单、团队协作、数据统计、AI 功能、API……用户不用写一行代码,仅通过组合这些功能模块,就能配置出一个跑得起来的业务系统。
并且,它比市面上常见的无代码平台(简道云、轻流等)更轻量、更贴近一线使用习惯:几分钟就能搭好系统、扫个码就能用,并且天然适配“一物一码”或“一人一码”的管理需求。
说白了,草料二维码不是帮你“生成二维码”,而是帮你“把管理系统装进二维码里”。
举几个常见场景,你就明白了:
● 设备管理:给每台设备贴上二维码,建立电子档案,扫码就能记录巡检、保养、维修情况;
● 人员管理:给每个员工生成专属二维码,就能管理人员档案、证件、培训记录;
● 资产管理:给每个物品贴上码,就能实现使用状态、领用记录、库存管理;
这些场景不是“扫码即走”,而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这一切让我意识到:草料二维码不是临时工具,而是业务的数字化系统。
它为什么不能接广告
理解了草料二维码的产品定位后,你就会明白,它不是“选择不接广告”,而是“不能接广告”。
在广告行业,我们有个概念叫“链路污染”。意思是,广告一旦打断了用户的核心操作,体验会直接崩溃。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远大于广告收益。
而草料二维码的典型使用场景,都是极其严肃的企业任务:工厂巡检、会议签到、资产管理、产品介绍……
试想:巡检人员扫码准备填写时,却弹出一条手游广告;物业经理上传现场照片,却被迫先看一段激励视频......这类干扰,谁能接受?
广告在C端娱乐产品里合理,因为用户本来就是来消耗时间的。但在 B 端场景里,用户要的是专业、稳定、无干扰的使用体验。
草料二维码服务的是这一类用户,广告不仅不会加分,反而是减分项。
不靠广告,草料靠什么而活
我也问过这个问题:不接广告,你们靠什么活?
草料团队的答案也很直接:我们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不需要依赖广告收入。
1.标准化产品,低边际成本。草料走的是标准化路线,不做定制化项目。一次开发,就能服务千万用户,边际成本极低。
2.自传播增长,不靠买量。草料二维码目前已经有1600多万用户,累计生成了 43 亿个二维码。二维码底部带有草料标识,每一个码都是一个免费的广告位,天然带来传播。据草料团队透露,七成新用户来自自传播。不用花钱买流量,就实现了可观的用户增长。
3.免费+增值模式,现金流稳定。草料二维码采用典型的SaaS 商业模式,大部分功能对所有人免费开放,部分企业和个人为更高级的权限和功能付费。不依赖广告,就能有稳定收入。
从运营模式和数据上看,他们压根不需要靠广告续命。反而靠“简单+实用”的产品体验,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自发使用。
作为用户,能安心使用吗
这几年我见过太多工具型产品,从“靠广告活”到“转型做会员”,有的坚持不下去,有的为了流量破坏了体验。
而草料二维码,从 2012 年上线至今,已经运营了 13 年,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目标:把二维码技术做成简单实用的产品,让每个人和组织都能轻松使用。
期间它没追风口、不搞花哨的营销,而是持续打磨产品。保持着每两周一次功能更新,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让功能更加成熟、好用。
更重要的是,无代码是一个趋势,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趋势下,草料二维码这样的产品,只会越来越被需要。相比广告收入,草料二维码未来的收入无疑更为可观。因此,他们也绝不会为了多赚快钱牺牲体验。
这对使用他们的用户来说,意味着长期的确定性:你可以放心把它融入自己的流程里,不用担心他们哪天为了变现做了妥协。
不是所有流量,都该变现
作为一个广告人,我当然希望每个高流量产品都能开放广告位,给行业带来更多投放空间。但当你真正理解一个产品在做什么、服务的是谁之后,就会明白:
不是所有流量都适合变现,特别是服务 B 端客户的产品。
和C端不同,B端用户要的是“好用”“稳定”“能解决问题”。他们关心的是:这个工具靠不靠谱?以后还能不能继续用?会不会突然关闭了?
从这个角度看,草料二维码不接广告,不是因为不懂“流量逻辑”,恰恰是因为太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服务什么样的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这也是我在行业里这么多年,愈发坚定的一点:
真正能走得远的 B 端产品,靠的从来不是变现手段有多炫,而是产品本身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热门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