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彩星驰绘中华 — 崔大有
2023-12-16 00:52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5448 会员投稿 小 中
俊彩星驰绘中华 | 崔大有
导读
一、崔大有:中国绘画艺术在中西方双向奔赴中蝶变升华
二、当代语境下绘画传承与创作的思考
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
▼
崔大有,原名崔启忠,号石缶号,生于1991年,江苏徐州沛县人,毕业于南京传媒学院,现为鉴藏艺术馆代理艺术家。自幼习画,先攻山水,以四王为门径,后学宾翁。近年创作以花鸟为主,于吴昌硕、齐白石用功最勤,稍有进境。书法宗汉碑,喜草书,别有面目。印宗汉制,意态洒脱。诗文余事,偶而捉笔,抒怀针弊。
(一)中国艺术在中西方双向奔赴中蝶变升华
崔大有谈录
所谓希望——关于崔大有我如是说
中国艺术传统的完善过程是被历代具备极高审美素养的精英群体受众和创作者降维干预得以持续不间断的发展。三教哲学的精神内核架构与文学先导性的理论支撑加以书法的抽象审美思维让它很快的完备并不断延伸拓展表现形式。
我们这个时代所以如此,就是主导者缺乏真正的精英,多是美盲,但拿来的就是新么,新就一定好么。上梁歪下梁斜,如今也是西方主导了这几代人的审美,现在尤其如此,很难相信他们真的懂那些花样百出的所谓当代艺术,他们崇拜的是现代皇帝——资本。不一样的是皇帝穿新装只是自己光屁股露丑,资本是让他们光屁股。但他们乐意,这种没有主体意识选择的盲目跟风么,其实更下贱,我们这代人是可悲的一代,没有清醒的认知和负责任的态度,但是有破坏的能力,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如今能做的就是寻找并保留种子,以期延续,毕竟想有发展实属不易。
如今倍觉欣慰的是,后继有人,当然是隔代继承,继承的是古人而非我们。好在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而且看势头有希望得到发展。发展是要解决问题的,这个时代有太多的问题,有真有假。你要发现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找不找得到是眼界问题,能不能解决是能力问题。问题的高度和难度决定你的维度,找到了根据自己的情况切实的去解决,起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向。这样才有可能,本身才有存在的意义和做下去的必要。这不是简单的面目融合而是艺术史的延伸。认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当代化解读,使其具备当代审美特性。这需要对传统的深度了解和锐意革新。说说只是动动嘴皮来的轻松,去做却是一个人穷尽一生甚至一代人,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小名家之所以小是只解决个人问题。没有解决大问题他们大都以承袭为主,解决自己的小问题,很少突破和开拓。或许对传统的深入超过大家,但结茧不化蝶,终究死胎。汉赋唐诗宋词元杂曲,唐碑宋卷明轴清对联,如今做的再好也只能是功夫学问,没有时代风格面貌甚至体裁,那也只是为古人坟头添土。名家是功,大家是命,所谓命是性格环境等各种原因所致。
春风解意为我笑
古今无此风流
关于崔大有,这个强劲的后浪,我认识他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而且算如雷贯耳,我好奇的是什么人能得到藏家和同行几乎一致的肯定,后来好奇变成了欣喜。大有生于徐州沛县,是一个兼容南北的所在,沛县在当代中国画坛是特殊存在,很多当代大家都出自那里,所以后来有他这样的年轻人也在情理之中。在他身上我看到很多矛盾点,矛盾是兼容的前提,兼容是矛盾的解决。这些矛盾却在他身上被和谐统一了,所以丰富,但又觉的捉摸不透。
第一个矛盾就是他是一个九零后,他的作品老辣非常,像九十多,完全不是这个年龄段所具备的状态。书画一道可喜之处就是少有老境,老有少情。他在二十左右的作品已显头角峥嵘,拔萃出类之势,近来的作品尺幅气魄巨大,有如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这或许是天才的常态却是常人眼中的异常,有时不禁好奇画到如此以后怎么画,我想这不只是我这么认为,毕竟如我一般燕雀怎知鸿鹄虽高天无界,鲲鹏生来力万钧。后来见潘天寿诸公早年之作,蔚然大家气度,皆可谓: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第二点就是接触他的人都知道他很腼腆,颇有些“见人退缩似僧懒,不字迍邅(谆詹)如女淑”的味道。他内在是北方人的豪爽性情,却呈现出着南方的温和。可是文字犀利,笔墨恣肆,不论书画印具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偶尔不紧不慢的一句话让你捧腹的同时又能让你深思。
第三是他读书旁杂所致的眼界宽阔,他说自己读书不多,我不信,不系统倒是有些。他的观点激进,说从来没有创造只有发现,你不是他,表达的方式的区别自然会不同,所谓的当代只是自我化的解读。他具备强烈的现代创新意识,他善用构成,画面里的点线面极具抽象意味,尤其常见的一块重墨把画的形式感强化。但不是单纯的搞形式主义,饱满的笔墨达到了充实之美。有时候他的传统文化修养很容易给你感觉他是一个小“孔乙己”,他本身具有的传统精神,这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甚至我们这一代人缺失的。有时候感觉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大男孩,看不出任何的所谓艺术家气质,是所谓的学佛无佛气,也是他常说的大智若常。
倦游如梦
照水一枝
(三)不懈追求 未来可期
第四就是他的画面目很冲突,不只是他的全面,而是全面且具有冲突性,所以显得很杂,有多杂实在很难赘述。有人说他的画太粗犷荒率要是能精微工秀一些会层次更丰富,那是你对他了解的不全面,是刻舟求剑的认知方式,不论粗细黑白都是他的一个阶段。眼下的大作品是“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称景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他的书法也是如此,他字帖上标的正字和一套套堆满阁楼的字课日后都是实证。好在他的面目已经初见,可惜的是经常初见,每次劝他停住,面目可以一维持段时间,让它成熟。他说我不卖字,熟了容易烂。这也是他的画一直在变的原因,不一样的是熟了就卖,也不放。至于他的篆刻功能倒是统一,为画面服务以至于面目也是七十二变。
第五是他对感性和理性的把握,他创作的状态是类似于解衣盘礴的笔落惊风雨。但是他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极其理性克制,以什么为根本严格落实,以什么为旨归务必追求,真如天女散花,落得是处却片片潇洒。
最近的作品甚至将吴昌硕的儒之实画入了道之虚,这一点齐白石、王个簃、朱屺瞻晚年去做了,但做的最好的是萧龙士,因为他做到了笔实而境虚,虽然无大艺术家性情,却足称由凡入圣,截断众流。这几家都是被动的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大有是主动的,甚至是着意如此,他眼下找到了解决传统美学书画同源和人书俱老的自我实践问题,以他的火眼金睛会有更多的问题被他发现,以他的手段也会迎刃而解。他的艺术已经有了老意,但他会不会也如前辈一样,一劳永逸的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呢?这是该警觉的。我期望他不光有七十二变的面目还有十万八千里的阅历和认清自己的紧箍咒。 还有第六,第七,第八……但是没必要,会有人去分析解读。他是值得思考的人,也是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人。我的啰嗦可能只是丢进河里的石头,一时涟漪转眼散去便复归平静,但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往里面丢
石头,但希望他依旧平静。
2023年于巢湖南岸 圃叟
依旧湘灵
问春何处好
微雨落花轻
桃花扇底歌声杳
春云又几重
接天莲叶
拟白石老人
缥缈峰头月一轮
山长水阔
偎红倚翠
西风颂
见佛得寿
白石老人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