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郭晓琳专访 2023.11
2023-11-14 14:23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4398 会员投稿 小 中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郭晓琳专访 2023.11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郭晓琳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郭晓琳,笔名:红房子,外号:洋娃娃;商州人,单位:商洛市自来水公司。性格活泼、喜欢琴棋书画,酷爱剪纸。以剪为笔,为时代鼓与呼,展现生活真、善、美。作品多次被名家、大家收藏,被权威报刊杂志刊登,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七彩剪纸百米长卷《百龙腾飞迎奥运》、《百凤朝阳庆诞》。两幅作品已献礼祖国60华诞。
2009年获商洛市首届《广远杯》“青年人才榜样”称号。
2010年被商洛市政府授予民间“手工艺大师”称号。
2011年《宋庆龄》、《孙中山》、《天下为公》三件作品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中华书画展”中被收藏。
2012年剪纸作品《凤鸣盛世》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师生美术作品优秀奖。
2012年在全国 “中华寿文化”书画大赛中《鹿寿同春》荣获美术百佳奖。
2012年剪纸作品《和谐》入选中、日、韩BE SE TO美术节作品展。
2012年作品《凤鸣盛世》获第十一届全国师生美术作品评选活动优秀奖。
2013年作品《大爱无疆》捐献北京屈正爱心基金会。
2013年《和谐家园》在第二届时代颂歌,全国诗文书画大赛评选中获一等奖。
2013年作品《钟馗》获市国资源廉政文化书画赛优秀奖。
2014年《秦岭南坡是商山》获“秦岭最美是商洛”全国书法美术展优秀奖。
2015年作品《托起一片爱》获商洛市“家廉家美家和谐”妇女书画展二等奖。
蔷薇花开一面坡,五月石榴红胜火。通过参加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习,我收获满满,感慨多多。我舍不得美丽的陕西师范大学,更离不开我的好老师、好同学、好朋友。教授的讲课内容生动精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授课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使我明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掌握了剪纸艺术的技巧,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艺术人和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别是剪纸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大智慧的一种文明密码,它流传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的剪纸造形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张薄纸,一把剪刀,一折一剪间,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个美丽的故事,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东方之传奇,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和灵魂。
在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展览馆参观学习的时候,我油然而生出对剪纸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意。赞叹,惊叹之余,我也更加明白,生活才是智慧的源泉。我们用剪刀歌唱生命的欢乐和幸福,用剪刀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民间艺人是一群最有思想,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人。
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它是向前发展的。是每个时期人们生活的再现和提炼。所以在创作和构图上,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母体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其本人所特有的带有新民族特征和审美意义的构图,而不是对前人和古人作品的复制。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作者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爱戴,对母体文化的传承,用特殊的文化符号,诠释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剪纸不是一味地复制前人的作品,机械的剪剪刻刻,如果是这样,便失去传承的意义,无益于文化。
多年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我对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学习、收集和研究。尽管我的第一职业是自来水公司的职工,那是我谋生的饭碗,但作为第二职业的非遗研究却是我的生命。已经过世的外婆,把她剪了一辈子花花的大剪刀和已经用得很破旧的花样夹子,好多绣花样子传给了我。我很庆幸,也非常珍惜这份能追逐爱、感知爱的礼物。小小的剪刀,连系着生命的情结,也连续着文化的血脉。
当我拿起小小的剪刀,倍感它的份量与沉重。握着它,似乎能追寻到母亲的温暖。它不仅仅是可以剪花草、动物、山水和人物的工具,还可以将乡情民风的韵致表现出来,将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播,将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传承发扬。而剪纸手艺人,是最主要的载体。
至今回想起2008年的《百龙腾飞迎奥运》和2009年的《百凤朝阳庆华诞》两长卷作品展出时的盛况,依然让我心潮澎湃。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喜欢、会赞美、会惊叹!因为,那是对祖国爱的情感凝结的精华。昨日的辉煌只代表过去,而今天的我,该怎么努力、用心用情做好非遗文化传承?怎样才能让这一灿烂文化光芒继续闪耀?让自己的聪明挖掘智慧,承接上一代,传承下一代。用剪纸的语言,把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我将肩负重任,无愧于时代赋予我的使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热门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