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阿诺(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迪仁杰钢琴百科全说创作者王斯迪
2025-08-05 15:47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8388 会员投稿 小 中
琴键逐梦匠韵深潜 ,媒海播芳雅识远传
——访皮阿诺(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迪仁杰钢琴百科全说创作者王斯迪
在乐器文明的星河里,钢琴以其精密的机械诗篇与丰沛的情感维度,成为了人类跨越时空的共鸣载体。当传统琴行在数字化浪潮中面临着转型阵痛,一位90后创业者以“内容破局者”的姿态,在钢琴评测的专业深海与大众传播的广袤空域之间,搭建起知识普惠的桥梁。王斯迪,这位从北京昌平琴房走出的“乐器摆渡人”,以“迪仁杰钢琴百科全说”为舟楫,在二手琴整备的匠心工坊与短视频流量时代的风口之间,书写着传统行业的年轻化转型叙事。
行业觉醒:在热爱与理性间锚定坐标
(一)初心溯源:从兴趣到使命的认知升维
王斯迪与钢琴的缘起,始于对乐器本质的深刻洞察。他将钢琴行业类比赛车领域,指出其产业链涵盖“演奏、制造、维修、销售”等多元维度,而自己选择成为“优质乐器的提供者”。这种定位源于早年对市场痛点的观察——当许多家庭因缺乏优质乐器而影响学琴体验时,他意识到:“好老师可遇,好琴难求,而后者恰是音乐启蒙的根基。”
在王斯迪看来,钢琴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家庭梦想的孵化器。“亲眼见证一个个家庭因钢琴而开启艺术教育,比单纯教授几十名学生更具成就感。”这种从个人兴趣到社会价值的认知跃迁,奠定了其事业的底层逻辑——以商业行为承载文化使命,让钢琴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二)破冰之思:国产困境与国际视野的碰撞
创业初期,王斯迪曾全力投入国产钢琴推广领域,却在实践中遭遇了“工艺鸿沟”的冲击。他坦言,2019—2020年经营国产琴时,深刻地体会到“从无到有易,从有到精难”的行业现实:“日本中古时期(60-90年代)保养良好的雅马哈钢琴,其击弦机灵敏度、音板共振效果仍优于部分国产新品。”
这种差距迫使他重新审视行业定位。他以“小学生”自嘲中国钢琴产业的起步状态,指出:“钢琴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欧洲三百年,中国作为后来者,需先以‘空杯心态’学习其工艺精髓,方能谈超越。”为此,他将业务重心转向日本原装中古钢琴,通过深度研究其核心技术,构建起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评判体系。
(三)品质哲学:二手钢琴的“重生经济学”
在王斯迪位于上海的工厂里,每一台日本原装二手钢琴都要经历复杂的整备流程。这些中古乐器初看如 “裸琴骨架”,需经过外观修复、机械校准、声学优化等精密的工序。他强调道:“二手不等于陈旧,而是‘经典工艺的当代转译’——我们筛选的是80年代黄金期的日产琴,其用材与工艺恰是现代工业难以复制的‘时间礼物’。”
这种对品质的偏执,还体现在对“非标准化”的坚持上。他拒绝批量组装模式,坚持每台琴均由资深技师手工调校,甚至建立档案记录木材产地、整备细节等信息。“每一台琴都有其独特的音色灵魂,我们的工作是让这份灵魂在新时代重获新生。”
破局之路:新媒体浪潮中的行业重构
(一)危机转型:从线下困局到线上破圈
2020年,疫情成为其商业版图的关键转折点。当传统琴行因封控陷入“5公里辐射圈”的桎梏时,王斯迪将线下销售培训转化为线上内容创作。最初用手机拍摄的钢琴知识视频,意外地在B站、抖音等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评论区对专业内容的渴求,让他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遇。
他迅速调整战略,将公司定位从“钢琴经销商”升级为“知识型服务商”。在多平台开设“迪仁杰钢琴百科全说”账号,以“内容引流—信任建立—交易转化”为商业链路,疫情期间的线上销售额占比显著提升,客户范围覆盖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
(二)内容方法论:专业知识的 “降维翻译”
区别于传统行业的晦涩说教,王斯迪开创了“硬核知识+通俗表达”的内容范式。在解析钢琴技术时,他善用生活类比:将“击弦机传动比”比作“汽车变速箱齿轮比”,以“房屋层高决定吊灯尺寸”类比“空间与钢琴规格适配逻辑”,用“二手车检测”对照“中古钢琴整备流程”,降低了用户理解的门槛。
这种叙事策略让栏目成为了行业“知识平权”的标杆。他聚焦于初学者的痛点,制作了《给家长的第一堂选琴课》等专题内容,获得了大量播放,被家长群体称为“学琴路上的避坑指南”。
(三)渠道革命:构建 “云端琴行” 服务网络
线上内容的传播,催生了钢琴销售的电商化变革。王斯迪依托国内物流网络,打造全国配送体系:包装采用防震工艺确保运输安全,与物流企业合作实现偏远地区“门到门服务”,并在全国多个城市建立了合作调律师网络,提供售后调律服务。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琴行的地域限制,客户中既有三线以下的城市家庭,也有海外华人。“曾经上海琴行的‘小众生意’,如今通过屏幕,成为了更多家庭的‘艺术选择’。”他如此总结这场渠道革命。
品牌构建:从个人IP到行业符号
(一)命名的艺术:IP背后的认知博弈
“迪仁杰钢琴百科全说”的命名颇具巧思:取本名“迪”字,融合“狄仁杰”IP,利用大众对“神探”的“专业、可靠”认知,建立品牌联想;“百科全说”强化内容的系统性与权威性,四字短语符合短视频传播特性,百度指数显示该名称年均搜索量增长显著。
这种策略迅速打开了市场认知度,在抖音搜索“钢琴评测”,相关视频中多数带有“迪仁杰”标签,其个人IP与栏目品牌形成了强绑定效应。
(二)信任体系:超越交易的“靠谱经济学”
在王斯迪的商业逻辑中,“靠谱”是核心竞争力。他将客户关系定义为“长期主义的情感联结”:售前通过多维度诊断为客户定制方案,拒“唯价格论”;售中因深知客户对钢琴品质的担忧,会以高频次、细致化的沟通,传递钢琴整备的真实进度与细节,让客户全程感知专业与用心;售后创建“门到门”的服务社群,形成“买琴—学琴—爱琴”的文化圈层。
这种“服务即内容”理念,塑造了品牌地温度,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与良好的口碑,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复购率与转介绍率,构建起行业罕见的“信任护城河”。
(三)行业思辨:在“内卷”中寻找共生逻辑
面对行业同质化竞争,王斯迪提出了“逆内卷”策略:公开透明化经营。他在视频中分享国产琴与进口琴的工艺对比,推动信息透明化。“当消费者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劣币自然无处遁形。”
他以“量大利小利不小”为经营哲学,通过扩大用户基数实现增长。“短期看是让利,长期看是重塑行业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竞争’。”
时代叩问:在传统与未来间寻找坐标
(一)文化使命:从“产品搬运”到“价值传播”
随着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王斯迪开始思考行业的文化纵深。他通过短视频记录钢琴制造工艺、欧洲古董钢琴修复现场等,试图构建“乐器背后的文化谱系”。“钢琴不仅是商品,更是工业文明的结晶。我们有责任让消费者理解其背后的工艺美学与历史积淀。”在他的主导下,栏目推出了追溯钢琴传入中国历程的系列内容,获央视《大国品牌故事》的专题报道,被评价为“行业罕见的文化自觉”。
(二)未来图景:在“出海”与“本土”间寻找平衡
谈及全球化布局,王斯迪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华人市场。他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缺乏本土钢琴品牌,当地华人学琴者面临着高价琴选择困境,而其经营的中古琴兼具工艺与价格优势,逐步拓展了这些市场。
但他始终强调“本土根基”的重要性:“无论走多远,中国市场都是我们的试验田与大本营。”目前,他正在探索“西洋乐器的中国表达”,尝试将传统工艺融入钢琴设计之中。
(三)行业寄语:给年轻从业者的三重心法
在央视访谈中,王斯迪对行业新人提出了三点建议:戒浮躁,钢琴行业是“慢生意”,需多年沉淀;重专业,客户买的是“对艺术的期待”,唯有专业能承载;拥抱“变”,传统行业的未来在“不变”与“变”的辩证中——坚守品质,创新传播。
王斯迪的创业历程,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他以“匠人”之姿深耕产品,以“互联网人”之态重构模式,更以“文化传播者”之责拓展行业的边界。从北京的公司总部到上海的整备基地,从国内直播间到海外华人社区,他用一台台钢琴搭建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乐器之王”的声响穿透地域与文化的壁垒。
当被问及终极理想时,他的回答朴素而有力:“希望有一天,中国家庭选购钢琴时,能像选家电一样轻松透明;在世界舞台上,能有更多中国品牌的钢琴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强音。”这或许就是一位行业革新者的终极浪漫——在琴键的起落间,既成就个人的事业理想,更谱写出中国钢琴产业走向世界的序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热门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