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施杰专访 2023.11
2023-11-21 16:34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5205 会员投稿 小 中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施杰专访 2023.11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施杰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施杰,2002年 毕业于中国美院附中,2006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师从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丁一林教授。常年从事美术教育及油画创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中央美院毕业后任教于四川美院附中,2011年于重庆四川美院举办《向往经典》个人油画作品展;2015年至2018年被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聘为讲师,2017年于绍兴文联文艺创作展览中心举办《博爱》个人油画作品展,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 陈光标先生亲临绍兴画展现场,由于工作及油画创作水平较为优秀2018年受聘任教于四川美院大学城本部。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白宇:您曾经提到,“创作对我而言既是一种使命,也是归宿”。我注意到您的创作进程被分为“向往经典”、“探寻经典”以及未来的一个阶段。能否详细分享一下每个阶段所展示的主题以及不同阶段间的转变?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 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施杰:艺术创作对我而言既是一种使命,也是归宿——这是本人之感悟,绘画对我而言是种天赋,与生俱来的潜能。我是80后自记事开始我对绘画就有特别的感觉,比较奇妙,儿时喜欢画动物特别善于描绘马和鸡,那时少有模本,凭着想象和记忆就那样熟练的默画,乐此不疲;当受到同学的推崇及大人们的称赞,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绘画给我带来的最纯粹的乐趣。后来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顺利考上国美附中,又应届考上中央美院,求学之路算是比较顺利,23岁独立完成的本科毕业创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265x275cm,布上油画)是我油画之路的重要总结,也是我觉得有成就感的一件作品。
《向往经典》是我在四川美院附中任教期间,在美院画廊举办的个人油画展(其中包含了精彩的教学篇),川美比较盛行现当代艺术,本以为我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展出会遭冷落,没料到展出之后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群众的喜爱,参观人群络绎不绝,同时结识了一些学院重要的教授名家,让我受益匪浅。《向往经典》系列主要包含了风景和人物创作,除了展示传统油画技法更在于精神意义的传达,也正是契合了绘画创作“培根铸魂”的意义,通过作品挖掘思想并向人民群众传达感情——人民有归宿感更需要有自豪感,喜爱和平但又不失尚武精神,大家崇尚自由但又不失 凝聚力。画家的创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探寻经典》是我目前正在思考且进行中的系列性创作,其内容更统一且有针对性。
《雪山狮子》 140x200cm 布上油画
《一獒抵三狼》 200x140cm 布上油画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白宇: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的?施杰: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绘画创作需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要丰富精神追求,从而脱离那些低俗趣味甚至是恶趣味。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带给人沉浸式体验,09年英国19世纪风景画大师——透纳,上百件油画原作来华展出,现场让我印象深刻,到了闭馆时间许多观众滞留不愿离去,中国美术馆只得拉闸关灯才得以清场。13年同川美老教授组团去欧洲七国游览美术馆,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普拉多美术馆、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等等,珍贵的艺术品琳琅满目,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川流不息,在名作之前大家摩肩接踵,重度隔离保护的《蒙娜丽莎》被围得水泄不通,以致我只能在二十米开外的距离留影纪念。这些世界名作之所以广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主要是作品能够和人们产生共鸣,或宏大或优雅或柔美,人们被深深吸引而沉浸于此。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往往高于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这让我联想到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风筝不断线”才能保持作品和人民之间的沟通与共鸣。
《吴冠中先生》 140x170cm 布上油画
《重庆农家乐》 84x135cm 布上油画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白宇: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施杰:本人的油画创作走的是现实主义大方向,主攻人物创作,由于偏爱缇香、鲁本斯、德拉克罗瓦之类的油画大师,性格里也带着一些浪漫主义情节,这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创作中;我陆续的研究19世纪前的绘画技法,这些优秀的技法智慧的结晶基本都已失传,就连中央美院的教授们都难以真正掌握。我在川美的一个熟人,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自称对古典技法了如指掌,但看其绘画的效果根本差得远。优秀的画作始终需要看原作的,比如我98年从美院附中起开始接触世界风景大师透纳的画册,外文版的是当时能找到的最优条件,一直到央美毕业看了不少透纳的册子,直到09年在北京看到大量原作,才算是揭开了长久的困惑——这些伟大的作品画册根本无法呈现,最好的印刷品能呈现出成六效果就了不得了。
17年有幸接触到中国首善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先生。陈总见过我因他的事迹有感而发为其创作的几幅作品(布面彩打印刷品),顺道带我参观了他的部分收藏展厅,颇为壮观。隔年冬天我在绍兴办个展,将讯息告知陈总并说明原作与印刷品之差距,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陈总冒雪亲赴绍兴展览现场,让我留下深刻记忆。本人之后的创作题材会更加统一,所谓《探寻经典》,回归创作之本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