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王少才专访 2023.11
2023-11-16 13:16 来源:朝闻天下 阅读量:4314 会员投稿 小 中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王少才专访 2023.11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王少才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王少才,字云龙,号滇东山娃,云南沾益人,1964年生。土木工程师、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现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舒朴基、黄纯尧先生,得益于四川画家邓奂彰、冯祥伦先生指点。画风受嘉州画派影响,联合出版有《岁月流芳》《珠江源情韵——沾益籍书画艺术家精品展画册》,个人专集《乡情——王少才山水画集》等。画作《青城山道》《远望黄山日出时》《红土情》《云起云散始自然》《一帆风顺》等被美术馆、单位和个人收藏。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中国山水画以"写意"为特点,强调意象的传递和观者的想象力参与。在您的创作中您是如何追求自由、不拘泥于形式的表现方式,同时又保留了山水画的传统韵味?
王少才: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特点,我们都清楚写意的最大表达就是以形写神,以神写意,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作文章,无论初期的“以意表形”,还是后期的“以形写形”,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而追求意境、缘物寄情也是写意山水的重要表达。在我的创作中,由于我久居四川成都,得益嘉州画派的影响,深深爱上嘉州画派独有的 “雄奇峻秀、含蓄深沉、气势超绝、飘逸空灵、笔墨生辣、色彩分明” 的风格,算是缘起嘉州,筑梦嘉州。一直以来,我画画总是怀着一种向往,一步步走进境界,用一片赤子之心,描画家乡的山水风情,彰显家乡的红土大美,以此感恩家乡的哺育之情。绘画中,我一直认为笔墨表现与情趣体现是一种感悟,自由发挥与不拘形式都源于自己的感悟和情怀。我注重一副画的无拘无束的表现,看重写意画的“似”与“不似”的学习感悟,看重笔墨语言的表达,看重一副画中传统绘画语言的追溯和存在,这是一种根和传承。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您的作品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山水景观,清新脱俗的画面和沉稳的笔墨。在创作过程中,您使用了哪些特殊的技法或手法来表现这种效果?
王少才:“气”和“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黄宾虹先生讲:气韵是一种对神态、神气的追求,认为是一种“内在的美”,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的境界相结合,并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够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我坚信画讲气韵。如同中医讲阴阳平衡,风水讲气韵,绘画也讲气韵,得有因势利导的平衡。在我的山水创作中,谈不上有特殊的技法或手法,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所要表达的“素材”“对象”深深地去体验、静静地去琢磨,用什么样的形式、笔法和笔墨去表达,即体现自己的思想,又不脱离自己的“根与源”,大胆用笔,线面同行。
我崇尚画为心声是内心的表达,笔随心走,是技艺的追求。画出什么样的画,撇开技法、技巧、手法之外,无须我们去设想,一定是心声的表达。就向石鲁先生在谈到生活与艺术创作时讲的:“画蒙生活为营养,生活籍画以显精神。画者当吃进生活然后吐出艺术,若牛吃草而产乳也。从生活到艺术自有一番内功,非以模拟为能,如实为真。盖如实之实,小实也;模仿之能,小能也。而艺之为艺,乃在大真大实,至情至感,上分高下、深浅、邪正矣。”
笔随心走,应该是我在艺术上不断追求的高度,使自己在创作中真正做到画为心声、笔随心走。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王少才:做为一名绘画人,“培根铸魂”就是要树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创作的思想,也是绘画工作者的一种伟大使命。至于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我认为,一直以来,中国美术教育承担着经典传承、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使命。美术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美育、滋养与塑造民族灵魂,从而真正承担起“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的社会担当,这种责任不能丢不能失,是一种坚定的思想。要在美术教育中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的责任。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在您的创作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
王少才:有时候,我欣赏一副笔法、技巧、形式、语言表达都很优秀的画时,再看题款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尽管是写意画,但画的内容没有了一点点的题款所述地方的痕迹和意象,成了完全的“不似”,除了技法的优秀,没有了所表达的主题,美中失去了思想,应该不是我们创作的目的。
因此,个人认为培根铸魂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拿来主义”是一种借鉴、创新与提升,是坚守传承的创新与提升,而不是失去我们绘画土壤的创新,这就是我一个业余绘画者的创作的坚守。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 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理念的?
王少才:文艺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是引领人精神向上的高尚工作,文艺工作者需要有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精神的思想和情怀。且不说艺术有没有国界的问题,但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我们有自己的“根”与“魂”,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
我的家乡滇东,没有像峨眉山那样雄、秀、奇、险、幽融合的高山奇观,也没有时而咆哮奔腾,时而平静如镜,时而蜿蜒的高山峻岭,时而遭遇飞瀑高悬的夹江美景;也没有江南水乡如诗如画般的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她拥有的是平缓柔和的山峦,涓涓轻快的珠江,美艳安静的杜鹃,五彩斑斓的土地,白云漂浮的蓝天,她是摄影家的天堂。但面对她,作为一名多年在外漂泊的美术爱好者,自然会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如何画好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情节,宣传家乡的山山水水就是体现“艺术为人民”的价值所在。在我的画册发行研讨会上,我提出用第三只眼去审视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笔墨来书画家乡的美,来表现家乡山水的灵动,画出珠江源的宽厚、海峰湿地的生机、彩色沙林的五彩、菌子山的诱人、油菜花的艳丽、九龙瀑布群的秀美、大海草山的广阔、红土地的炫目。这些平常、舒缓、丰富而色彩斑斓的厚土风情,就是我的责任和追求,或许也是我们绘画人改革创新的源泉。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王少才:艺术家,不论什么样的流派,技法、笔法和表现方式都不应该离开我们的传承,都应该在我们的绘画中留下痕迹,这就是我们的“根”与“魂”,就是我们独有的绘画语言,根植于我们文化的传承基础上的拿来与创新 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更好地表现美术创作服务社会美育、滋养与塑造民族灵魂,固根筑魂的责任。美术创作。没有主题的创作必然失去灵魂,失去艺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为艺术追求技法,不为艺术而艺术,追求积极向上、讴歌祖国、讲究艺术的“根”与“魂”,我们的创作就是要体现这样的风貌。在与社会的接洽中,满足大众对艺术的更多期待,这也是我们创新的变化。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黄秉文: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王少才:对于今后的创作,主要计划是采风和探索滇东地区红土高原、丘陵地貌特有的山水、湿地和风土人情的技法,用写意、创新手法描绘家乡山山水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